中超 10 年 30 亿球衣赞助合同引争议,俱乐部挣钱为何这么难?
- 时间:2024年06月27日 18:27|
- 来源:网络转载
看来大订单居然赔钱
据悉,本次合同周期为2019年6月1日至2029年5月31日,赞助方式仍为现金+产品赞助,其中现金部分价值8亿元,产品部分价值22亿元。看似订单很大,但实际上对于中超俱乐部来说,除了设备问题可以解决之外,实际的商业效益并不算太大,换算下来,平均每年8亿元就变成了8000万元,扣除联赛成本,每家俱乐部每年只需三四百万元, 这种极低的赞助条款损害了中超俱乐部的商业利益,这也是包括北京国安在内的一些球队对此提出异议的地方。
去年年底,中赫国安召开资源推介会,官方合作伙伴级别的年度赞助金额达到5000万元,最热门的胸部广告几乎以亿元的价格售出。此外,背广告每年也将花费2500万元,臂章广告将花费1200万元。相比之下,三四百万的“球衣红利”,绝对会让国安这样的中超豪门看不起。2006年,国安与阿迪达斯达成球衣赞助合作,国安每年可以拿到1500万元到2000万元之间的赞助费,但现在成本暴涨,赞助合同也跌了很多,这显然是国安无法接受的。
布局屏幕截图
百花齐放 实现双赢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超联赛的比赛装备和比赛用球一直由耐克赞助。不过,耐克近十年的表现似乎并没有得到球迷的充分认可,不少球迷纷纷吐槽,他们支持的球衣风格单一,在美学上并不讨人喜欢。相比之下,除了一些中小型俱乐部外,大多数中超俱乐部都会因为这种垄断合同而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广州恒大、上海上港、上海申花、北京国安、山东鲁能这些球队在团队传承和品牌价值方面都取得了足够的成长。
作为中国职业足球的二线联赛,中超联赛虽然在商业价值和明星效应上不如中超联赛那么火爆,但还是吸引了不少赞助商。
大包装突出了“便宜”。
虽然国安的抗议无法改变事情的结果,但此举也得到了业内人士和球迷的认可,认为这是中超俱乐部要求独立经营权的又一次“呐喊”。之前一些单单与耐克签约的中超俱乐部,其实输了很多,上海申花在2007年开始与耐克续约,当时每年的现金赞助达450万元,现在耐克其实通过集体“包装”赚了不少钱。但是,如果将其放在欧洲前五大联赛中,这样的业务根本就没有商量余地,因为在成熟的职业联赛中中超足球球衣,每个俱乐部都拥有独立的管理权。
去年10月,世界顶级豪门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宣布与耐克达成10年球衣赞助合同,10年赞助费高达17亿美元,创下新球衣赞助合同纪录。相比之下,中超市场依旧便宜,问题的根源在于中超俱乐部没有独立的经营权,中超企业还在“吃大锅”,足球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链接
:
CBA也从事捆绑销售
作为中国职业体育的另一大联赛,CBA也对球衣和球鞋实行“捆绑销售制度”。李宁和CBA再次达成五年灵活续约协议,金额略逊于2012年5年20亿元的超级订单,每家俱乐部的份额只有1000万元左右。
鉴于目前体育投资热情尤为明显,在这种环境下,CBA接受了李宁公司的报价,充分捍卫了赞助商的利益。上赛季易建联“脱鞋事件”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现在联盟已经淘汰了可以穿非赞助商品牌球鞋的“特权球员”。尊重既定规则和赞助商权利是职业联赛所要求的合同精神,但球员个人品牌价值的利益也受到很大影响。
CBA和NBA有点不同,在球鞋权利方面中超足球球衣,NBA是自由的,每个球员都可以选择穿自己品牌的球鞋,球鞋赞助也成为很多NBA球星非常重要的收入。在CBA中,因为篮球协会将所有设备的权益打包出售给赞助商李宁,现在,球员们期待CBA放开这些权益。
新闻观察
中超联赛的盈利能力需要足协的分权
虽然足球改革让中超实现了管理分离,但另一个制度性问题并没有解决,那就是足协仍然完全控制着中超联赛,俱乐部只能拿到中超联赛留下的门票权和经营权和开发广告牌。直接后果是,职业足球市场化赚到的利润没有转化为职业足球生产力的扩大,中超联赛的运营成本仍然居高不下,亏损持续增加,联赛仍然不健康。
中超俱乐部真的因为球员工资的大幅上涨而赔钱。根据普华永道的调查结果,2016赛季中超俱乐部总收入为70.82亿元,但总成本达到110.14亿元,亏损近40亿元。虽然近年来中超俱乐部收入逐渐增加,但俱乐部仍处于严重亏损状态,2017年广州恒大亏损9.87亿元,仅2017年上半年上海上港就亏损5.73亿元......但既然足协已经开始严格限制工资,帮助俱乐部控制成本,为什么不想办法让俱乐部赚得更多呢?众所周知,欧洲俱乐部的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转播权、商业收入和票房。在中超联赛中,票房收入需要靠亚冠淘汰赛等重量级比赛带动才能实现飞跃,而一般俱乐部的票房收入是数千万,加上每年中超联赛版权和冠名赞助商份额约6000万,各俱乐部的赤字依然巨大。
既然不可能通过自主经营获得更符合市场价值的大额商业订单,为什么大多数中超俱乐部还在默默地做着赔钱的生意呢?事实上,在大多数投资人眼中,中超俱乐部并不是一个优质的投资机构,它仍然只是一个用来赚钱的广告载体,所以这些资金的投资从一开始就没有预料到俱乐部会盈利。全健的老板舒玉辉曾说过,在中国,足球不能被视为一种商业活动,“如果你想让俱乐部不赔钱,这是个笑话......作为投资者,你应该有公益的心态,而不是商业的心态。”
这
中国足协不愿放弃权力,其实也与这个背景有关。再加上中国足球文化根基薄弱、俱乐部经营理念的缺失、球迷的消费习惯等,最终让大家在巨大的商业市场面前屡屡陷入低迷,以为“一点点可以数”,最终只能默默忍受。但既然足协想要扼杀联赛的不健康趋势,下定决心削减中超联赛的成本,整顿俱乐部的财务状况,打造一个健康的联赛,那么除了为俱乐部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外,还应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利益,让财务状况真正健康。归根结底,足协需要从取消“捆绑赞助”开始,逐步放开政策,最后让各自的俱乐部独立招商,既要尊重市场中超足球球衣,又要照顾到每个俱乐部的利益,大家只有实现盈利,才有整体的损失。
本组文章由记者黄逸科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