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电视正式发布,腾讯进军互联网智能电视领域,王明轩早年预言成真
- 时间:2024年06月25日 15:37|
- 来源:网络转载
原文如下:
当我从杂志上接到这个题目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计算机世界》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该死的腾讯》。文中说腾讯屠杀联众、干掉4399游戏、与360斗智斗勇,又将目光瞄准暴风影音。文中说它总是一开始就紧随其后,然后细致模仿,再坚决超越,成为行业里的颠覆者、掠夺者、终结者。文章最后引用了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在微博上的一句话:“某网站贪得无厌,没有它没接触过的领域,没有它不想做的产品。如果再这样下去,最终会适得其反,成为全网之敌,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微博中的“某网站”当然是指腾讯。《该死的腾讯》一文发表后,引发了热议。甚至有人指责腾讯公然展现抄袭垄断,这是对中国创新领域的一种压迫和摧残。这样下去,中国再也看不到真正的创新人才了,大家就只能安心等待抄袭了。
腾讯一定能做电视
我从来都不敢对这个问题发表看法,怕伤了同行的心。但今天我要说:腾讯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禁止它这样做吗?如果你像腾讯一样处于优势地位,你会突破人类贪婪的本能、为了安全感而扩张的本能,自律、克制吗?
显然,大家都在从道德的角度指责腾讯,但一切道德都是在社会环境中产生的,道德本质上是社会环境中各种力量斗争的结果和默契。互联网公司与各种力量的斗争还在迅速激烈进行中,距离形成明确的势力范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连相关法律都跟不上,又怎能指望相对低迷的道德得以安定?
所以在我看来,腾讯一定会做电视这个媒体的制高点。这不是假设,而是必然,即使有行业政策壁垒,也还是会来这条路。而且不只腾讯会做电视,其他互联网公司如优酷、土豆、PPTV、新浪、搜狐等,如果有机会,也会跳出来做电视。原因很简单:
1、视频和文字、图片、声音一样,只是人类记录和再现的符号。作为人类表达的信息载体,如果你不能禁止人们使用文字、图片等符号作为媒介,那么你就不能禁止人们使用理论上等同的视频符号作为电视。换言之,政策只能延缓这一天的迅速到来意甲直播哪里能看电视,却无法影响时代的大势。政策只是上层建筑,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是以技术生产力为代表的经济基础。
2、腾讯以技术起家,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研发统筹管理能力,开发了即时通讯的QQ软件、电子游戏的QQ游戏厅、电子商务的腾讯拍拍、搜索的腾讯搜搜、安全领域的QQ电脑管家等。如果你翻看腾讯的38个产品目录,就会发现腾讯几乎拥有了市面上能看到的所有热门网络应用。即便是难度较大的视频领域,腾讯也已经有了QQ直播()、QQ视频、QQ播客等产品。可以说,从技术角度来看,腾讯大规模做电视并不是一个难题。
3、视频信号是集文字、图片、语音、动态影像于一体的记录与再现符号,是人类获取信息最全面、最完整的符号工具。所有互联网公司,甚至传统纸媒转型机构,都不会放弃对这一高地的争夺。目前的僵局,只是因为资金、技术、内容、政策形成的藩篱,让大家都吃不消。
4、在泛媒体化的今天,连大公司的包装盒都成了“媒体”,腾讯离这一步更近了,其实它的微博、微信、QQ等工具都已经成了媒体(或许是出于自保不愿意承认),只要能占领电视,就成了全媒体。腾讯会止步于这一小步吗?走向媒体的步伐不可避免。
总之,从视频符号属性来看,我们没有理由不让腾讯做电视;从技术能力来看,腾讯完全有能力做电视;从视频背后隐藏的巨额利润来看,唯利是图的腾讯一定会做电视;从追求媒体影响力、维护在QQ等领域的垄断地位来看,腾讯必然会做电视。
腾讯会怎么做电视?
我们来看看腾讯电视的场景:
腾讯已经有了很好的技术储备和强大的研发能力,对于研发周期较长而无法掌握的技术,也可以利用手头的大量资金,通过股权投资、收购等方式获取,快速打造自己的、可以支持大并发、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流畅视频传输系统。
有了渠道,下一步就是视频内容。我们做电视行业的都知道,影视剧、新闻、综艺、体育是电视市场的四大支柱。腾讯完全可以凭借资金优势,把除了新闻之外的另外三大支柱都包下来。
尤其是那些最为扎实的影视剧,由于其是商业化程度最高的视频文化产品,腾讯甚至可以先于传统电视购买首播权,改变目前“先有电视,后有网络视听”的产业格局。
至于体育支柱意甲直播哪里能看电视,腾讯其实最近也有动作。今年2月14日,腾讯体育新闻宣布,他们的“看球看比赛”客户端在苹果电子市场上线后就引发了下载狂潮,24小时后就攀升至免费体育客户端排行榜第一位!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这个客户端的内容涵盖了当下最火爆的足球、篮球赛事,展现形式从视频到资讯、从直播到点播、从实时比分到详细数据。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腾讯把意甲、德甲、英超、欧洲杯、世界杯、NBA、CBA、四大满贯网球赛事都在这个客户端上转播,那么CCTV5会怎么做?是不是要制定一个临时规定,禁止转播世界顶级赛事?
如果只是购买内容,那还不算可怕,毕竟这些内容是我们电视人自己做的,腾讯要买,总得给我们留点汤。但理论上,他们可以白手起家,自己做内容,尤其是综艺娱乐内容。腾讯不缺资金,缺的只是人才和经验,而这些对于传统电视来说,通过人才引进很容易获得。
进入夕阳期的传统电视,对人才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减弱,近些年,央视音乐电视创始人王建平、凤凰卫视刘春,以及我曾经就职的银汉传媒、光线传媒等大型民营媒体的一大批人才纷纷投身新媒体行业。
前几天,有消息称杨锦霖离开香港卫视,加盟新媒体公司。有这些人才,谁敢说腾讯做不出来自己的综艺节目?其实,哪怕是监管最严格的新闻领域,腾讯也能通过灵活的手段轻松拿下。国内这么多的国有报刊杂志,日子过得都挺艰难,它们都有新闻采编权,还都有《网络视听许可证》,可以跟任何一家合作,以这个媒体的名义,建立新闻的支柱。
腾讯会大手笔做个性化和互动,用户在腾讯的QQ、搜索、购物、游戏等应用上留下了很多痕迹,用户在腾讯电视上也会留下很多痕迹和明确的需求,这些将成为腾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定制化服务的基础数据,满足不同用户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对不同内容的不同需求。
从互动性上来说,即时通讯本身就是互动的,互动是腾讯的本质,他们可以充分继承这个本质,实现电视节目与观众、观众与观众之间全方位、深度的互动。
这些恰恰是传统单向电视无法实现的不足,但也是电视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腾讯新上线的“看比赛”客户端就已经有“吼吼”功能,用户在享受比赛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该功能与其他用户互动、加油、评论、评分。
故事还没完。腾讯作为一家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相互掣肘比传统媒体要少得多。公司高层可以统筹协调各个产品应用和部门之间的联动运营,共同推广他们的电视。要知道,截止2012年底,仅QQ一项,注册用户就超过10亿,活跃用户7亿。再加上微博、微信等热门产品的非重复用户,恐怕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央视都没有这么强的传播力,更何况这些用户主要是中青年人群!
大家不用担心腾讯电视业务带来的巨额带宽成本,因为他们已经租用了大量带宽,并在全球部署了网络。虽然新的电视项目会大幅增加带宽成本,但腾讯并不缺钱,资金非常充裕,规模也已经超越了中国电信。
最后,别忘了腾讯7亿活跃的年轻用户,他们不仅是内容消费者,更是新闻报道者、内容拍摄者、生产者和创造者。只要建立好组织管理和激励机制,他们能创造的惊喜是无限的,远超我们几个专业电视人的想象。要知道意甲直播哪里能看电视,从数量上看,他们已经可以组成世界第三大人口大国。
这就是腾讯做电视的现场!
我想,腾讯如果全力投入电视,一定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长为超越国内所有电视台(包括中央电视台)的大型电视台。
这得益于互联网下信息传播的透明性。以前一个卖豆腐的,只能靠吆喝,考虑到运输等问题,每天只能做出卖三五个村子就够卖的豆腐,所以集市可以容纳无数这样的摊主。互联网下,卖豆腐的信息以光速,每秒是地球的七倍半,渗透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再加上包装和运输条件的改善,能活下来的,只有豆腐托拉斯。
这就是互联网的残酷和血腥,在开放、充分竞争的环境下,能容下垄断巨头的只有垄断巨头,考虑到语言的障碍,这些垄断巨头很可能是靠语言来分配的,不只是腾讯,其他优酷,或者说我们传统媒体要想成长起来,就必须成为这些垄断巨头之一。
当然,如果你不能成为这种大规模的综合垄断巨头,你还是有活下去的机会的,那就是专注于视频的某个领域,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导者。如果你两边都没关系,那么就只有一条路可走。
说到这,有人开始担心我们自己作为电视人的命运了吗?其实担心是必要的,因为这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但也没必要过度。因为万事万物都有其限度。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动物,既能像鲨鱼一样在水中捕猎,又能像狮子一样在陆地上杀戮,还能像鹰一样在天空翱翔;它既能消化肉食,也能消化植物。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怪物,很快就会打破食物链,最终导致自身的灭亡。
腾讯也是如此,如果无限扩张,迟早要么从内部崩盘,要么被社会力量在反垄断法下强行分割。问题是我们的传统电视组织,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能不能撑到它走到极限的那一天。这需要我们的电视精英们用大智慧去思考,用商业哲学去分析,在未来的媒体恐龙出现之前,通过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只巨型恐龙。
我们的电视台现在怎么做新媒体?
虽然我们电视行业这些年在新媒体领域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是往往还是用老套的思路去打造新媒体,主要表现在:
1、他们总想自己建设并掌控平台,殊不知未来全球华语世界里,存活下来的综合性平台,只会有两三个;
2、以为目前适合线性广播的节目是观众永恒的需求,殊不知现在很多节目形式和运作方式并不适合未来的需要;
3、我们认为做视频内容我们是专家,别人做不好,别人学不来,我们不认为我们的人才随时可能被挖走;
4、他们要求我们像农民一样,春天播种,秋天收割,不考虑新媒体的投入和培育周期长。在这种旧观念的指导下,我们一次次误判形势,最终血本无归。
集中出现了两种现象:
1. 边缘化的新媒体领域
很多人都知道“信息革命”这个名词,但大多数人并不清楚这场革命的本质,没有意识到这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对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我们的电视节目就是人类信息的一种,是在单向信息传递技术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必然会受到这种双向传递变革的巨大冲击。
未来的视频领域,除了目前电影、电视剧、直播等适合线性播出的内容外,很多现有的视频内容形态要么被淘汰,要么从节目策划、制作、传播等各个方面进行重塑。
现在大部分电视台做的新媒体,无非是把这些即将淘汰(或者必须转型)的内容转移到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等渠道上,这不是新媒体,充其量就像是把传统电视的一根老枝条砍下来插到互联网的土壤里,也许会萌发几颗新芽,但不可能指望它茂盛。因为这棵老树不适合这个土壤,所以必须转型树种。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很多电视台以“一边耙草一边打兔子”的心态搞新媒体,专门成立新媒体部门,投入却很少,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存保障都不够,干脆靠倒卖手里那点可怜的版权勉强维持生计。
这样一个没有长远规划和战略思维、没有资金保障、没有组织协调和支持的新媒体部门,势必成为电视台里的二等公民,或许可以靠电视台的残羹剩饭勉强生存,但绝不能指望它能开创一片新天地。
2. 看上去不错,但实际不起作用的平台
很多人鼓吹技术不重要,从长远来看,一切技术的价值都会不断下降,所以说技术不重要并没有错。我以前做节目的时候,也觉得新媒体技术不是问题,觉得只要有钱,雇人开发软件,租点带宽,就可以创业了。
其实新媒体是新技术驱动下的新事物,是技术驱动、内容为本、运营为辅的新产业形态。在这里,没有好的技术,根本就破茧而出。新浪、腾讯提前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才有了如今的局面。虽然他们创业时用的技术在今天看来已经过时了,但在当时可都是高科技啊!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电视台往往会招聘对技术理解很深但对媒体行业趋势不太清楚的技术专家来铺路做新媒体,但受限于经费和人力,不得不找各个小公司以最低的价格拼凑一套技术。由于是多家公司的“拼凑”,大部分都有100%的问题,即使不强调能试运行通过,也无法承受大并发流量的冲击,无法协调日后的升级,成为糊弄领导的面子工程。
我们常常把这种看上去不错,实际却不实用的技术拼凑起来的东西叫做“平台”。也许传统电视都自建播控、传输平台。这样的思维模式让很多从事新视频媒体的人,自然而然地想要自建平台。殊不知,互联网平台是由技术领先、时间优势、用户认知、黏性等多重因素构成的,缺一不可。
比如今天你拥有了伟大的即时通讯技术,你能创造出一个新的腾讯吗?而且平台是有“灵性的”,把几大功能组织在一起,理论上不可能形成一个平台。就像是把手、脚、胳膊、腿放在一个躯干上,最多就是商场里的模特衣架,但绝对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我们的广电该如何发展新媒体
1.“领军人物”计划
我们必须看到,互联网不是简单地冲击传统单向的广电,而是在颠覆这个行业,新媒体不再是我们电视人的侧室,而是我们未来的家。
这么大的项目,不是电视台既不是利润中心,又没有权力资源的新媒体部门能够完成的。电视台的主要领导必须站在行业的高度,放眼全局,确定目标方向,协调好人力、财力、物力,实现电视台与新媒体的联动、节目与观众的互动,这样才能把新媒体做好。
2. 找到正确的位置
未来视频媒体要么在大型综合媒体中争第一、第二,要么在专业行业中争第一、第二,否则很难生存。所以各个电视台必须根据自己的优势和潜力,找到自己清晰的定位,单纯的搬走已有的内容,收效甚微。这不是简单的搬迁,而是创造一种新的视频媒体形态。
3. 克服体制问题
体制内有很多障碍需要一点一点去解决,但对于新媒体来说,唯GDP论必须马上改变。虽然到处定营收目标,是近年来各单位考核业绩的有效方式,但新媒体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从各个方面、各个模式去探索。过早地承担经济任务,极有可能逼上歧路。新媒体的考核指标,应该是用户规模、活跃度、黏性等指标。
做新媒体别急着赚钱,总不能光有模式就开始盈利吧,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发生!当盈利模式确立了,它就不再是“新”了。从经营理念上看,凡是当年长得快的植物一定是草本植物,果树则需要“桃子三年,杏子四年,梨子五年”!草进入成本低,见效快,但同时也竞争门槛低,死得快。没有种树的心态,就不可能培育好新媒体。
4.用好政策优势
现在国家的政策不允许腾讯、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全面进入电视领域,他们只能在篱笆外探出头来啃点草,但这个保护期是有限的,我们要充分利用。
为此,我们首先要在战略上认清新视频媒体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观看行为、心理的进化,它会经历三个阶段:1.解决流畅度、清晰度、易搜索等基础问题,我称之为眼球操作阶段;2.解决时移、预约、个性化推荐、录制等功能,实现“好用”,进入功能操作阶段;3.解决人机交互、人机互动、观众与内容互动等问题,最终实现情感操作阶段。
在此基础上,结合第二点的定位,就能很好的规划、组织实施。
5. 不要迷信科技,也不要鄙视科技
有些人看到互联网公司大多是靠技术立足的,所以往往信奉技术,想组织力量发展自己独特的视频技术。一整套新视频媒体技术包括压缩、分发、广告、数据、收费、适配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这不是我们媒体机构擅长的,时间也不允许。
而且媒体维持研发团队还有三大弊端:1、招人难。毕竟技术不成熟,竞争还处于这个领域的“极限运动”,每进步一点点都像刘翔进步0.1秒,需要尖端人才;2、留人难。由于现行体制,不可能给技术人员开出50万以上的年薪,核心技术人员随时可能被挖走;3、共享难。人走之后,别人很难理解他们留下的软件,只能另找新人,从头再来。
所以,我们在做新媒体的同时,需要优化用人体系,同时培养和聘用既精通技术又精通视频内容制作的人才。最起码,我们需要招聘技术功底很好的人,通过内部培训,把他们培养成双能手。否则,一个纯粹的电视人,不知道技术能实现什么,也不知道对技术人员提出什么要求;一个纯粹的IT技术人员,不知道节目制作运营的规律,对内无法征求需求,对外也无法策划、协调技术采购与合作。
因此,发展路径应该是自主发展技术的同时,与其他技术合作,共同抵御腾讯等巨头的攻击。
比如在美国,NBC、FOX等电视媒体暂时不会与TV和Apple TV进行合作,争取时间发展自身的优势。
6. “绞杀榕”的种植策略
我们必须看到,这种大变革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我们电视人无法把握技术优势在新媒体领域实现爆发式增长。所以我一直向媒体朋友推荐“借船出海”发展新媒体的方法,即电视媒体可以把内容以独立的文化品牌形式放在不同的网络媒体上,在适当的时候传播自己的文化品牌,获取一些微薄的利润。但这种方法并不能让电视媒体独霸一方,最多只能算是其他媒体的一个分支。
最近,我被一种叫做“绞杀榕”的树所启发,觉得它更适合我们电视台的新媒体增长策略。绞杀榕没有树干,只有藤蔓状的不定根,生长在树上。这些不定根不断交叉融合,逐渐包裹住树干,借助树干支撑树干。即使树干枯死腐,绞杀榕树层层的不定根也编织成圆柱形的树干,使它长成独立的参天大树。
所以电视台搞新媒体,不要跟腾讯、优酷这种气势十足、以打造媒体品牌为目标的互联网公司合作,被吃掉只是时间问题,不如找综合技术强、不以打造自己媒体品牌为目标的互联网公司结成主力战略合作伙伴,打造自己的新媒体文化品牌,双方共同成长。这种合作就算有一天结束,对我们伤害也是最小的,毕竟积累的是文化品牌,而不是技术。
7. 交互式应用
作为“绞杀者”,在如此大的技术树支撑下,我们一方面可以跟踪研发技术,另一方面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第四点规划的不同运营阶段,尤其是代表未来媒体方向的互动电视,更应该成为我们研发的重点。
互动电视包含两个方面,技术层面是解决互动的工具,可以由战略合作伙伴提供,也可以由第三方小伙伴拼凑起来。
在内容方面,比如互动内容的策划和制作,互动的组织、时间安排、形式等比较常规的工作,都是我们电视人需要去探索和实践的,而这些或许就是我们新媒体电视的爆点。
以上就是我对腾讯做电视的假设的思考,腾讯虽然可怕,但我们的未来还是光明的,关键是要加快速度,走对路!